发力智能制造 打造泉州制造升级版

信息来源:省科技厅网更新时间:2020-09-04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岁月长河中不过匆匆一瞬,但在奋力打造泉州发展升级版的征途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福厦泉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泉州作为示范区的重要一极,被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
    在过去的一年,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面临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选择以创新驱动、以智能制造为泉州制造提档增速,成为泉州打造发展升级版的生动注脚。
    谋篇:顶层设计 重点定位“智能制造”
    近年来,泉州主动对接,大力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以智能制造、提升质量与品牌、服务型制造为三大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和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11月,泉州获准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2017年3月,《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推出。其中,智能制造作为变革的重点,获得了政策的大量倾斜。根据《实施方案》,泉州将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为发展方向,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并以创新、政策、载体和项目为支撑,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实施方案》指出,泉州将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创新发展机床、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等智能装备,大力推动智能产品研发,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作为泉州纺织行业的“元老”之一,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对于智能制造感慨良多。“以前想要卖100万件衣服,只是个效率的问题。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从生产的流程到智能化都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要了解100万穿你衣服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基于网络协同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海天打造了纺织服装时尚梦工厂,构建起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纺织服装供应链体系,实现按需生产,有效解决了纺织服装业高库存的问题。2016年,该项目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王启明坦言,“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希望以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为契机,在保持原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打通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屏障,实现企业真正的转型。”
    布局:逐级渐进 “泉州智造”提质扩面
    “三个一千”推广计划:1000台机器人、1000台3c钻攻中心、1000套“数控一代”装备的生产和应用。
    “21211”工程:组织申报两个国家专项,企业数控化率提高10%,建设示范企业200个,推广国产工业机器人1000台,培训智能制造技术人才10000名。
    “百千5311”工作:在泉州各行业中推广应用数字化生产线100条;在泉州生产、销售国产工业机器人达到1000台;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5000台(套);打造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3条;培养一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扶持一家新型研发机构。
    “三个一千”推广计划、“21211”工程、“百千5311”工作……看似简单堆叠的数字背后,却是泉州数控一代、智能制造工程扎实推进的脚步。
    政策对企业而言,意味着真金白银。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筹集上亿元专项资金,叠加省里的扶持,在项目研发、首台套开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企业年度最高补助资金总额可达1000万元,重点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培育与本地产业配套的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扶持一批智能装备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全市累计兑现财政扶持资金24亿元,撬动全社会投入1260亿元。
    在政府全方位、延续性且逐级递增式的服务、扶持下,泉州智能制造推进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截止目前,我市已有1800多家规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工程,全市规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据统计,这些企业平均减少劳动用工30%,国产替代进口的装备降低了50%的成本,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40%。我市在建数字化生产线达到78条;生产销售国产机器人580台;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3840套;推进建设3条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培训数控技术人才5300多人。
    发力:企业主体 从“用”到“造”百花齐放
    在这场由政府强力推波助澜的智能制造浪潮中,企业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传统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各大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着力点。
    在光伏产业龙头企业阳光中科的生产车间内,百米长的全自动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助力阳光中科在光伏逆市中强势起飞。这条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利用电脑就可以实施生产计划调度和过程控制。每条生产线上只需两三名工人,其他工序则由机器人承包。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企业降低了大量的人力成本。2010年,阳光中科刚成立时启动了两条生产线,一线员工有200多人。如今企业生产线扩充到6条,而一线员工仍旧只有220人左右(两班次总量)。“算下来,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大约为企业缩减了70%的用工成本。”该公司董事长许新湖说。
    除此之外,嘉泰数控公司研发的小型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填补国内空白,售价仅为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九牧厨卫自主研发应用的陶瓷智能生产设备拥有100多项专利,生产一个马桶从原来的24小时缩减到20分钟,产品合格率由70%提到96%,智能马桶技术不输国外,且更适应国内卫浴使用环境;百宏聚纤结合纺织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化纤智能生产工厂,建设自动化纺丝生产线、全自动包装系统、全自动立体仓库等,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减少用工1000人,并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恒安打造从产品生产到成品入袋、包装、装箱、入库再到出库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基地……
    无论是嘉泰数控的自主创新、研发高精尖机床,还是百宏聚纤、恒安的以用为主、开发减人工降成本的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从“用”到“造”,泉州传统企业已经擎起了智能制造升级的大旗并成效初显。近期,恒安、九牧、阳光中科、兴业皮革、百凯经编5家企业入围今年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
    着墨:构建平台 汇聚人才助力发展
    针对泉州缺乏智能制造相关高端科研平台和人才的短板,我市邀请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泉州“智造”建设,大力实施“大院大所”和“人才港湾”计划,下力气解决人才技术、创新要素历史积累不足的问题。加快打造“一所一中心”、“一产业一高端平台”和“一县一服务平台”。
    目前,已引进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等在泉州设立高端研发机构。这些科研院所已经组建20多个研发推广部门,合作攻关项目170多项。设立了公共技术服务窗口,引进国防科大、福州大学等高校专家常驻“坐班”,接受企业咨询,不定期深入企业上门服务。
    同时,积极推动泉州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丰泽区智能制造研发与创业孵化基地、洛江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园、晋江智能装备产业园、南安滨江机械装备产业园等数控、智能装备集聚平台的建设,推动各县(市、区)围绕各自产业特色抓紧建设研究院所、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加工制造中心。
    此外,我市还加快培养一批“会操作智能机器”的蓝领,全市已有14所高校开设智能装备专业,每年将培养智能装备方面毕业生1.2万人。市科技局专此制定数控一代和智能制造实训点建设及培训科技计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驻泉“数控一代”高校院所、科研平台与各“数控一代”典型示范企业单独或联合创办数控和智能制造实训点,开展培训活动。目前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与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已设立教学机器人示范点,与嘉泰数控机床公司、微柏工业机器人公司联合设立实训基地,厦门理工学院与嘉泰等企业合作开展数控与智能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超500人次。
    回首前程,依靠点滴付出和默默耕耘,泉州人正把“智造”理想变成现实。接下来,泉州将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力争走前头、作示范。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