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6·18”:让“创新花”结“产业果”

信息来源:本站更新时间:2018-06-15

    从福建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十六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将于6月17日—21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6·18”设置了主题展区、综合展区和专业展区,将有1500多家企业参展,企业规模层次比往年高。

  “6·18”自2003年起,每年6月在福州举办。“6·18”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规划师林向东在发布会上说道:“16年来,‘6·18’广泛吸纳国内外科技成果与福建对接,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福建模式;同时,16年来,‘6·18’让‘创新的花’结出‘产业的果’,也是一种福建实践。”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

  林向东说,16年来,“6·18”坚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连“四链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福建模式”。“聚焦产业链创新方面,‘6·18’突出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重点,策划组织一系列论坛和对接活动,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产业链各环节全面融合,以融合促创新。”

  人工智能是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16届“6·18”期间将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论坛由嘉宾演讲、新闻发布、项目签约对接等多种形式构成,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华为集团副总裁等将作主题演讲。在“6·18”各展馆中也有众多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展出,将成为展馆的“明星”。

  石墨烯被誉为“未来的新材料之王”。继去年“6·18”首设“石墨烯创新发展主题展”后,今年继续设置了“石墨烯产业馆”,展示福建省及国内外石墨烯“料、材、器、用”等环节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成果。

  在国企创新馆、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等展区,大数据产品均有亮相参展。展会期间还将举办工业互联网论坛、华为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大数据领域项目成果推介会等论坛活动。

  聚集创新资源 突破技术短板

  “每年,‘6·18’都有针对性地邀请300家以上项目资源丰富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等来参展,同时邀请2500名以上两院院士等境内外专家学者参会,一起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短板。”林向东说,这是“6·18”打造系统创新链的切入点。

  据统计,仅第十六届“6·18”启动以来,就举办不同形式、主题、规模的专场对接活动近100场,对接了1500多项合同项目。其中,福建省发改委联合省经信委、科技厅等单位联合举办10场“6·18对接日”,涉及现代农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征集项目成果500余项,技术需求200余项,120多项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今年的“6·18”突出资源对接,邀请了两院院士、国内外高校研究者、学者和行业专家等480人,科研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150家,银行、基金等投资机构80家参展参会,并在开展展览活动的同时举办系列论坛和对接会,有效聚集创新资源,促进多平台共建。

  本届“6·18”还将组织举办60多场中小型、专业性的对接和论坛活动。如福建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交流对接会,福建军民两用技术项目成果对接会,福建省养老项目推介会;“6·18”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2018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创新与发展论坛,大国工匠论坛等。此外,华为公司将现场举办“中国ICT生态之行2018福州站”活动。

  探索市场化运作 服务高质量发展

  “6·18”从一开始,便突破了原有科技管理体制上的部门自成体系、分工过细、职能交叉、资源分散等的制约,构建了“大科技、大协作、大开放”格局,同时也建立了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整体推动技术转移、项目转化落地的新格局。

  2015年,“6·18”探索市场化运作,由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六一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但政府主导“6·18”展会,并以此为平台推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格局依然不变,这样既保证了展会方向和展会品质,也使得展会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效果更加实在。

  “我认为,这也是探索政府转变职能,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福建路径。”林向东说:“16年来,‘6·18’共征集推介科技项目成果10多万项,促进4万多项成果在福建转化落地,带动社会投资5000多亿元。”

  第十六届“6·18”在前两届展会的基础上继续按市场化模式筹办智能制造馆、绿色农业馆、新能源汽车馆等专题展,市场化招展面积达三万多平米,并对标先进水平,围绕展会策划、布展、接待、招商等各环节,积极引入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扫码观展、网上展厅、智能迎宾、三维实景等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展会服务水平,帮助各参展机构取得参展实效。

相关推荐
MORE